课程编号:510001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时/学分:54/3
英文名称: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课程论文
选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大纲执笔人:张方玉
先修课程:高中政治 大纲审核人:辛宝海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一、课程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老员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老员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老员工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助于老员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助于老员工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老员工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老员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践行师德 |
师德规范 |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立德树人,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观念 |
课程目标1 |
教育情怀 |
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
课程目标2 |
学科素养 |
知识基础 |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2)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知识拓展 |
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综合育人 |
道德素质 |
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
课程目标1 |
法治素养 |
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
课程目标1 |
学会发展 |
学会反思 |
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
课程目标4 |
沟通合作 |
促进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
课程目标4 |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
了解:通过学习,帮助员工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
掌握: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支撑课程目标1)
了解: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理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掌握: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到和谐发展。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支撑课程目标1)
了解:理想信念、共同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理解:理想信念对老员工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掌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中国梦。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支撑课程目标2)
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
掌握:做忠诚的爱国者及改革创新实践者的途径。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课程目标1、2)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
掌握:积极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支撑课程目标3、4)
了解:道德的历史演变、功能、作用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革命道德;
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内容;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恋爱观、婚姻观及公德意识的养成;
掌握: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高尚品格。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支撑课程目标3、4)
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与法律的至上地位,法律权利与义务以及二者的关系;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四、教学进度
绪论 学时数6课时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学时数4课时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学时数4课时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学时数5课时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时数5课时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学时数6课时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学时数6课时
社会实践 学时数18课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备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
2.讲授法与自学辅导法相结合,培养员工自主学习能力。
3.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演练法结合,培养员工分析批判问题能力。
六、考核方法
闭卷笔试;社会实践;平时成绩
七、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目标 |
笔试相关分占分比例 |
社会实践 占分比例 |
平时成绩占分比例 |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
课程目标1 |
20 |
30 |
50 |
分目标达成度={0.6×(分目标试题平均/分目标试题总分)+0.2×(教学设计分目标平均成绩/分目标平均成绩)+0.2×(分目标平均成绩)}/分目标总分 |
课程目标2 |
40 |
|
10 |
课程目标3 |
20 |
40 |
20 |
课程目标4 |
20 |
30 |
20 |
期末考试以闭卷为主,占60%;社会实践占20%;平时成绩(讨论和拓展性作业)占20%
八、主要参考书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 王泽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九、评分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 |
评分标准 |
90-100 |
79-89 |
60-79 |
0-59 |
优 |
良 |
中 |
不及格 |
1.正确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到和谐发展。 |
能够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坚决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积极做到和谐发展。 |
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为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能够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到和谐发展。 |
基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有一定志向在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
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够清楚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没有明确志向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2.掌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掌握道德的历史演变、功能、作用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革命道德,掌握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
深刻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扎实掌握道德伦理和法律的基本理论,十分熟悉道德与法律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能够将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运用于到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中。 |
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能够掌握道德伦理和法律的基本理论,较为熟悉道德与法律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能够将掌握理论知识运用于到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中。 |
基本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基本掌握道德伦理和法律的基本理论,基本熟悉道德与法律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在少量程度上将掌握理论知识运用于到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中。 |
未认识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不能充分掌握道德伦理和法律的基本理论,对道德与法律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不熟悉,不能够将掌握理论知识运用于到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中。 |
3.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对法治的尊崇内化于心,将模范遵守法律外化于行。 |
能够有明确意识努力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将对法治的尊崇内化于心,将模范遵守法律外化于行。 |
能够努力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对法治的尊崇内化于心,将模范遵守法律外化于行。 |
基本能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基本能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能够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缺乏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思想意识,不能够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不具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识。 |
4.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能够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具有较强的反思和批判意识,能够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具有良好的反思和批判意识,能够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具有基本的反思和批判意识,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反思和批判意识不足,不能够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